服务热线
18501696120
更新时间:2025-11-04
浏览次数:23次
更多推荐2025-11-04
2025-11-04
2025-11-04
2025-11-03
2025-11-03
2025-10-31
2025-10-31
2025-10-31
2025-10-30
2025-10-30
雌激素为何让女性更易 “怕冷"?Omegawave Flo-N1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助力皮肤血流精准探索
冬天里,有些女性一受凉就容易手脚冰凉,甚至手指脚趾发紫 —— 这可能是雷诺现象的表现。这种以 “遇冷血管剧烈收缩" 为特征的问题,在青春期到更年期的女性中格外常见。难道雌激素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?
2025年,日本静冈大学药学部团队在《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》发表的研究,终于揭开了关键机制:雌激素会通过一种 “起效快" 的非基因组途径,增强冷却诱导的皮肤血管收缩,而这一切都与 G 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(GPER)密切相关。
先搞懂:遇冷时皮肤血管在 “忙什么"?
当身体遇到寒冷刺激,皮肤血管会主动收缩 —— 这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,目的是减少热量通过皮肤散失。这种 “冷却诱导的皮肤血流减少",主要依赖两种方式:
一是全身交感神经的反射调节,二是皮肤局部血管对 “收缩信号" 的敏感性增强,尤其是血管上的 α₂C 肾上腺素能受体(一种能触发血管收缩的 “开关")。
过去研究发现,女性皮肤动脉中 α₂C 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水平更高,且雌激素可能通过 “基因组效应"增加这种受体的数量,从而让血管对寒冷更敏感。但团队注意到:有些血管收缩反应来得极快,用 “基因组效应" 无法解释 —— 这背后是否藏着另一种机制?
实验关键:捕捉血流的细微变化
为了找到答案,研究团队设计了严谨的动物实验,而精准测量皮肤血流是整个研究的重要前提。
1. 简化模型:排除干扰因素
研究选用了 “去卵巢雌性小鼠"(消除内源性雌激素影响),并用毒素阻断交感神经 —— 这样就能专注观察 “局部血管对冷却和雌激素的反应",避免全身神经调节的干扰。
2. 数据测量:血流仪的 “精准助力"
要实时追踪小鼠足底皮肤血流(PSBF)的变化,传统方法难以捕捉细微波动。研究团队采用了Omegawave Flo-N1激光多普勒血流仪,通过非接触式设计,将探头固定在小鼠左足底中心 5mm 处实时记录血流信号(以 “任意灌注单位 PU" 量化)。
这种测量方式的优势在于:既能避免接触对皮肤的刺激,又能准确捕捉冷却、药物处理后血流的瞬时变化 —— 比如冷却时血流是否下降、下降幅度如何,都是判断血管收缩能力的关键指标。右足则作为对照,确保实验结果仅来自 “处理因素"。
3. 验证思路:用药物 “反向验证" 机制
团队通过三类关键药物,层层拆解雌激素的作用:
• MK-912:专门阻断 α₂C 肾上腺素能受体(“关闭收缩开关");
• 17β- 雌二醇(E2):主要的内源性雌激素;
• G-1 与 G15:分别是 GPER 的 “激动剂"(激活受体)和 “拮抗剂"(抑制受体)。
研究发现
通过Omegawave Flo-N1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的精准测量,团队得出了结论:雌激素不仅有 “慢作用"(基因组效应),还有一种 “快作用"(非基因组效应),而 GPER 就是这场 “快反应" 的关键。
发现 1:冷却让皮肤血流 “随温而降",α₂C 受体是关键
当小鼠足底周围温度从 25℃降到 20℃、15℃甚至 10℃时,Omega Wave 记录到:左足 PSBF 随温度降低而显著下降(温度越低,血流减少越明显);但注射 MK-912(阻断 α₂C 受体)后,这种 “冷却诱导的血流减少" 被明显抑制。
这说明:冷却时皮肤血管收缩,主要依赖 α₂C 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激活—— 就像 “开关被按下",血管才会收缩。
发现 2:雌激素会 “放大" 这种收缩,且起效极快
当给小鼠静脉注射 E2(先单次推注,再持续输注 10 分钟)后,Omega Wave 捕捉到:冷却诱导的 PSBF 下降幅度明显变大,且 E2 剂量越高,这种 “放大效应" 越强。更关键的是,这种效应在 10 分钟内就出现 —— 远快于 “基因组效应"(通常需数小时至数天)。
但如果先注射 MK-912(阻断 α₂C 受体),E2 的 “放大效应" 就消失了。这意味着:雌激素的快速作用,是通过增强 α₂C 受体介导的血管收缩实现的。
发现 3:GPER 是 “幕后推手",激动剂能模拟、拮抗剂能阻断
为了确认 “快作用" 的受体,团队做了两组实验:
• 注射 GPER 激动剂 G-1 后,冷却诱导的 PSBF 下降幅度明显变大 —— 效果和 E2 几乎一致;
• 先注射 GPER 拮抗剂 G15,再用 E2——E2 的 “放大效应" 消失。
结合 RT-PCR 验证(小鼠足底动脉中存在 GPER mRNA),结论明确:雌激素的快速非基因组效应,是通过激活 GPER 实现的。
为什么这对女性很重要?
这项研究终于解释了 “女性更易受冷影响" 的深层原因:
过去已知雌激素会通过 “基因组效应" 增加 α₂C 受体数量(慢作用),而新研究发现,它还能通过 GPER 快速增强 α₂C 受体的活性 —— 两种作用叠加,让女性皮肤血管对寒冷的 “收缩反应" 更强烈,也就更容易出现手脚冰凉、雷诺现象。
这也为雷诺现象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:未来或许可以通过调控 GPER 活性,平衡雌激素对血管的影响,而不是简单 “降低雌激素水平"。
未来: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探索?
目前研究仍有未解之处:比如 GPER 如何具体 “增强"α₂C 受体的活性?是否与寒冷条件下受体在细胞膜上的分布变化有关?但可以确定的是,这项研究为 “雌激素与血管功能" 的关系补上了关键一块拼图,也让我们对 “女性怕冷" 的生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。
而Omegawave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这类精准测量工具,将继续在心血管药理、皮肤生理等领域的研究中,扮演 “数据基石" 的角色 —— 毕竟,清晰的观察,才是突破的第一步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