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咨询热线:

4009202386

离子液体:经皮给药的“破局者”

更新时间:2025-10-31 浏览次数:23次

离子液体:经皮给药的破局者"

离子液体:经皮给药的“破局者

经皮给药,这个被誉为 无痛给药革命" 的技术,一直以来被角质层这座 天然屏障" 所束缚 —— 传统认知中,只有分子量<500 Da、具备适度脂溶性的小分子才能穿透皮肤。而如今,一类被称为 离子液体" ionic liquidsILs)的特殊物质正在改写这一规则:它能让胰岛素、siRNA 等水溶性大分子轻松穿越皮肤屏障,为外用制剂和经皮吸收制剂的开发开辟了全新赛道。

作为室温下呈液态的有机盐,离子液体凭借可调控的物理化学性质、优异的增溶能力和生物相容性,正从化学实验室快步走进医药研发的重要舞台。本文将系统解析离子液体在经皮给药领域的技术突破、临床进展及未来潜力,为制药研发人员提供从基础到应用的全景视角。  

经皮给药的 痛点" 与离子液体的 破局" 之力

经皮给药的优势早已被行业认可:无需承受注射疼痛、规避肝脏首过效应、实现药物长效缓释…… 但皮肤最外层的角质层,由角质细胞与细胞间脂质紧密排列而成,如同 铜墙铁壁" 般阻断了多数药物的渗透。长期以来,能透过皮肤的药物被死死限制在 分子量<500 Da + 适度脂溶性" 的框架内,而当前医药研发的主力 —— 蛋白质、核酸、多肽等水溶性中大分子,几乎被挡在门外,只能依赖注射给药。

离子液体的出现,为这一困境带来了转机。这类由有机阳离子与有机 / 无机阴离子组成的液态盐,通过调整离子组合可设计出无数种特性各异的溶剂。与水和有机溶剂相比,它不仅能显著提升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,更能突破角质层屏障,让原本无法透皮的药物(即使是 hydrophilic macromolecules)顺利渗透。

更重要的是,离子液体的 多功能性" 使其成为经皮给药的理想工具:既能作为溶剂溶解难溶性药物,又能作为吸收促进剂打开皮肤通道,还能稳定易降解的生物制剂。这种 一站式" 解决方案,让它在止痛、抗炎、抗癌、糖尿病治疗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。

离子液体:经皮给药的“破局者

ASCH VAPOSCAN经皮水分流失测量仪)

离子液体:经皮给药的“破局者

Labodorf 850C皮肤角质量测试仪)

经皮给药中的离子液体:从 旧世代" 新世代" 的进化

离子液体并非全新物质,但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却是近十年的突破。根据成分和特性,可分为 旧世代" 新世代" 两大类,其安全性和适用性差异显著。

1. 旧世代离子液体:潜力与局限并存

早期研究中,咪唑鎓(imidazolium)、吡啶鎓(pyridinium)等阳离子,与四根(tetrafluoroborate)、六磷酸根(hexafluorophosphate)等含阴离子组成的离子液体是研究热点。它们能有效改善药物溶解性,但存在两大短板:生物降解性差、毒性较高,且可能引发环境风险,限制了临床应用。

2. 新世代离子液体:安全性与功能性兼具

为解决旧世代的缺陷,研究者将目光转向生物相容性更高的成分,推动了新世代离子液体的诞生:

氨基酸基离子液体Ohno 团队以氨基酸为阴离子(如甘氨酸、丙氨酸),与 1 - 乙基 - 3 - 甲基咪唑鎓等阳离子结合,通过调整氨基酸侧链和化学修饰,可调控粘性、玻璃化温度等物性,生物相容性显著提升。

胆碱基离子液体Mitragotri 团队开发的 CAGEcholine and geranic acid)是典型代表。由生物体内天然存在的胆碱(阳离子)和香叶酸(阴离子)组成,不仅安全性高,还自带抗菌活性,已被广泛用于多种药物的经皮吸收研究。

医用级离子液体库(ILTSMEDRx 株式会社建立的 ILTS 技术,精选已证实人体适用性的化合物组合,拥有 100-200 种离子液体库,可根据药物特性灵活选择,兼顾高安全性和高效性。

新世代离子液体的另一大优势是 协同使用" 能力:可与水、油或微乳液复配,作为水层 / 油层成分增强药物溶解。例如,Goto 团队将离子液体与肉豆蔻酸异丙酯(油相)、吐温 - 80(表面活性剂)组成 IL/O 微乳液,显著提升了药物的皮肤渗透性。

离子液体的重要功能:溶解、稳定、促吸收 三位一体"

离子液体在经皮给药中的价值,源于其在药物溶解、稳定和透皮促进三方面的独特作用,这些机制已被大量研究证实。

离子液体:经皮给药的“破局者

1. 溶解辅助:突破难溶性药物的 瓶颈"

多数药物(尤其是小分子化学药)因水溶性差难以制成制剂,离子液体通过多种分子间相互作用解决这一问题:

π-π 相互作用与氢键:含芳香环的药物(如心血管药 LASSBio-294)可与咪唑鎓阳离子的咪唑环形成 π-π 相互作用,同时与乙酸根等阴离子的氧原子形成氢键,溶解度显著提升。

药物离子液体化:将难溶性药物直接转化为离子液体是更有效的方案。例如,弱碱性药物与脂溶性阴离子(如十二烷基硫酸根)结合后,可形成自组装纳米粒子,溶解度提升数十倍;弱酸性药物托芬那酸(tolfenamic acid)与脂溶性阳离子(如丁基十二烷基二甲基铵)结合,也能通过类似机制增强溶解。

这种 量身定制" 的溶解策略,让许多 躺平" 在实验室的难溶性候选药物重获开发可能。

2. 稳定化:为生物制剂 保驾护航"

蛋白质、核酸等生物制剂易受温度、酶、pH 影响而降解,离子液体的加入可显著提升其稳定性:

保护核酸siRNA 易被皮肤中的 RNase 降解,而胆碱 - 磷酸二氢根离子液体可通过浓度依赖方式抑制 RNase 活性,同时提高 siRNA 的融解温度,增强热稳定性。

稳定 DNA 与蛋白质:胆碱阳离子可与 DNA 骨架形成静电相互作用,并与小沟(minor groove)产生疏水作用,维持 DNA 结构稳定;对于蛋白质,离子液体可抑制 pH、热或振动引起的聚集和失活(如胰岛素在特定离子液体中可减少聚集)。

这一特性让离子液体成为 mRNA 疫苗、抗体药物等生物制剂经皮给药的 保护伞"

3. 吸收促进:打开角质层的 三重门"

角质层的细胞间脂质和角蛋白是药物透皮的主要障碍,离子液体通过多重机制突破这一屏障:

扰乱细胞间脂质CAGE 等离子液体可抽出角质层中的脂质,同时增加其流动性,形成药物渗透通道;1 - 辛基 - 3 - 甲基咪唑鎓离子液体的短烷基链可在脂质膜疏水区域制造空隙,提升通透性。

影响角蛋白:离子液体可改变角蛋白的排列结构,降低其对药物的阻碍(如含离子液体的微乳液可扰乱角蛋白定向性)。

调节药物 - 皮肤相互作用:部分离子液体可阻断药物与皮肤成分的结合(如 zaltoprofen 与神经酰胺的氢键),促进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。

这种 多管齐下" 的促吸收机制,让大分子药物透皮从 不可能" 变为 常规操作"

安全性:临床转化的 红线" 与应对策略

离子液体的临床应用必须跨过 安全性" 这道坎。其毒性与阳离子、阴离子的结构密切相关,需针对性评估:

1. 阳离子:烷基链长度是重要

咪唑鎓、吡啶鎓等阳离子的烷基链越长,与生物膜的相互作用越强,膜损伤风险越高。例如,长链烷基咪唑鎓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毒性显著高于短链;而胆碱等天然来源的阳离子,毒性远低于传统咪唑鎓。

2. 阴离子:脂溶性与水解性需警惕

阴离子毒性整体较低,但脂溶性高或易水解的阴离子(如三氰基甲烷根、硫氰酸)毒性较高;而二甲磷酸根、根等阴离子对成纤维细胞的毒性较弱。

3. 安全案例与优化方向

CAGE:兼具抗菌活性和低皮肤刺激性,对细菌杀伤强但对正常细胞毒性低,已进入临床研究。

ILTS 技术:基于人体使用过的安全成分组合,毒性风险可控,相关贴剂已推进至临床。

评估标准:皮肤应用需重点关注角质形成细胞毒性,建议结合三维皮肤模型等体外模型综合评价。

通过优化离子组合(如缩短烷基链、选用天然来源离子),可在保证功效的同时将毒性降低。

临床应用:从实验室到病床的 突破清单"

离子液体经皮制剂的研发已从基础研究迈向临床,覆盖多个疾病领域,部分产品已接近上市。

1. 疼痛与炎症:NSAIDs 透皮升级"

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是经皮给药的重点方向,离子液体的加入让其效率和安全性更上一层楼:

依托度酸- 离子液体:依托度酸水溶性差,形成离子液体后,溶解度提升 80 倍,透皮量显著增加,镇痛抗炎效果更持久。

布洛芬 - 氨基酸离子液体:布洛芬与甘氨酸、丙氨酸形成的离子液体,水溶性提升 5 倍以上,透皮性增强且无明显细胞毒性,适合长期外用。

2. 皮肤疾病:从 表面" 深层" 的治疗

皮肤疾病的局部给药可减少全身副作用,离子液体让药物直达病灶:

特应性皮炎STAT6 是诱发炎症的重要因子,其诱饵 ODN(寡核苷酸)在 ILTS 技术辅助下透皮性提升 4 倍,可抑制 IL-4IL-13 等炎症因子,缓解皮肤肥厚。

银屑病NFKBIZ 是银屑病恶化的驱动因子,将其 siRNA 溶于胆碱 - 香叶酸离子液体后,透皮量增加 5 倍,可降低 NFKBIZ 表达,减轻红斑和角质细胞过度增殖。

皮肤感染CAGE 不仅能促进头孢他啶(ceftazidime)透皮,还可直接抑制生物膜形成,单独或与抗生素联用均能显著增强抗菌活性。

3. 癌症:经皮给药的 精准打击"

皮肤相关癌症(如黑色素瘤)或体表肿瘤可通过离子液体经皮给药实现局部高浓度治疗:

黑色素瘤BCL-2 抑制剂 navitoclax 在胆碱 - 辛酸离子液体中溶解度提升 150 倍,虽透皮总量略低,但真皮中药物浓度更高,肿瘤局部疗效增强且全身毒性降低。

癌症疫苗OVA 肽、WT1 肽等肿瘤抗原在离子液体辅助下可高效透皮,激活皮肤中的抗原呈递细胞,诱导特异性 CD8+ T 细胞应答,抑制肺癌等肿瘤生长(如 ILTS 制剂可同时促进肽抗原和佐剂 resiquimod 吸收,增强免疫应答)。

4. 糖尿病:告别注射的 长效控制"

胰岛素等多肽药物的经皮给药是糖尿病患者的福音:

胰岛素经皮制剂:胰岛素溶于 CAGE 后可保持二级结构,透皮后 4 小时内血糖降低 40%,作用持续 12 小时,有望替代部分注射制剂。

诺比列汀(nobiletin)透皮:作为黄酮类降糖药,nobiletin CAGE 中透皮性增强,可实现长期平稳降糖,适合 2 型糖尿病管理。

临床进展与未来展望:从 单点突破" 全面开花"

目前,离子液体经皮制剂的临床转化已取得阶段性成果:

MEDRx 公司: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贴剂 Lydolyte 已完成临床,2023 3 月提交上市申请;替扎尼定(痉挛麻痹)、(镇痛)贴剂进入临床。

CAGE Bio 公司CAGE 为主成分的 CGB400 治疗酒渣鼻样皮炎的临床研究正在推进。

未来,随着 AMED 等机构对 中分子药物经皮 / 经肠吸收促进技术" 的投入,离子液体的应用将从经皮扩展到更多给药途径。同时,新型离子液体的设计(如响应性智能离子液体)、联合其他促透技术(如微针、电穿孔)或将进一步突破现有瓶颈。

对于制药研发人员而言,离子液体的价值不仅在于 解决问题",更在于 创造可能"—— 它让原本因给药限制被放弃的候选药物重获生机,让复杂制剂的开发变得更简单高效。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一抹就好" 的胰岛素、一贴抗癌" 的靶向药,将成为临床常态。

离子液体在经皮给药领域的崛起, 材料创新" 推动 制剂革命" 。从突破角质层屏障到稳定生物制剂,从实验室的分子设计到临床的贴剂应用,它正一步步改写经皮给药的 规则手册"。对于制药研发人员而言,把握离子液体的特性与应用逻辑,或将在新一轮制剂创新浪潮中抢占先机。未来已来,离子液体与经皮给药的结合,终将为患者带来更安全、更便捷、更有效的治疗选择。

参考文献

1Taro Shimizu, Hidetoshi Hamamoto, Tatsuhiro Ishida, Development and medical application of ionic liquid-based transdermal formulations, Drug Delivery System, 2023, Volume 38, Issue 3, Pages 230-238,

2Gomes, J.M., et al., Chem. Soc. Rev., 48, 4317-43352019

3Ohno, H., et al., Acc Chem. Res., 40, 1122-11292007

4Fukumoto, K., et al., J. Am. Chem. Soc., 127, 2398-23992005



返回列表

服务热线
18501696120

扫码关注